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目录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一)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相对较差内部控制环境是指构成一个组织的内部控制氛围,反映组织内部人员特别是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是内部控制其他组成要素的基础。
任何企业的控制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体现了企业关于内部控制对企业重要性的态度。
由于上市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决策和经营管理的主观随意性较大。
企业管理层往往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或者说不愿意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前者是在于他们认为自己的经营足以保证财产的安全,而后者是受利益动机的驱使。
上市公司管理层希望在获取最大利润的同时尽可能逃税,而完善的内部控制则会有效地防止这样的不合法行为。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规范目前,虽然我国上市公司按照证监会要求都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其操作规范流程都较为粗放,缺乏统一的、详尽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岗位操作流程。
出现问题后常常是互相推卸责任,致使无法追究责任。
而有些公司即使有内部控制制度,却不落实、不执行制度、不按制度考核,使其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制约、监督作用。
有些公司核算制度弹性过大,使信息的可比性较差,误导决策,造成重大损失。
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操作流程是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防范风险。
(三)内部审计机构监督不力我国内部审计机构最初是在政府的要求下建立起来的,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作用,以致内部审计机构并未真正发挥其作用。
这主要表现于,第一,我国内部审计的功能仍然是查错防弊。
只注重事后监督,不注重事前、事中的控制;只重视对财务报表的审计,而忽略对公司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建议。
第二,我国的内部审计机构往往实质上由管理层领导且与其他部门平行,因此独立性较差、权威性较差。
第三,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是由财会部门转来或由财会部门人员兼任,缺乏审计知识,特别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的复杂化,内部审计人员很难满足需要。
(四)风险意识淡漠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现阶段面临更大的环境变化和生存风险,诸如市场风险、信贷风险、营运风险、声誉风险、技术风险等以及随着交易类型和工具的变化所面临的兼并收购、破产重组、电子商务等。
企业应该建立可以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并确认高风险领域,以加强管理。
但我国上市公司缺乏的就是这种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互相监督、制约的机制没有建立,董事会中没有风险评估委员会或形同虚设,造成在没有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随意决策。
二、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措施(一)改善内部控制环境管理思想是支配企业运行的灵魂,是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以及对内部控制的观念等的集中体现。
上市公司管理层必须树立现代管理思想,自觉形成风险管理观念,并通过有效的信息传递制度确保公司全体员工都明确自己对内部控制的责任。
构建组织结构的关键问题在于界定关键区域的权责和建立适当的沟通渠道。
企业的组织结构在设计时,一方面应对每一个部门的责任与权利予以明确规定,既要防止权力重叠,也要避免出现权力真空,使每一项业务处理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机构和具体人员负责;另一方面,不但要有助于部门和雇员之间的沟通,还要有助于消除部门间障碍及为员工合作提供机会。
(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风险。
上市公司的所有员工都必须树立风险意识。
只有意识到了风险,才会主动加强内部控制,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应加强风险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的资产风险、信息系统风险、兼并重组等风险逐步增大,因此,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约束机制,并且在技术上制定风险回避、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等管理策略,以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
(三)完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我国上市公司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时,可采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双层领导模式。
具体做法是:在董事会下设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在经营管理系统设置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机构对于其开展的审计业务,要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并接受监事会的指导;对于其行政方面的内容,要向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
这种双向负责、双轨报告的模式相对独立性较高,在业务处理上也有较强的权威性,能很好地完成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监督。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我国应对其内部控制实施强制审计。
在上市前三年将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种过关性审计,要求拟上市公司必须接受;待上市后在年度审计中还必须继续接受内部控制审计。
(四)完善信息沟通系统公司管理当局应向全体员工发出各自的控制职责必须得到认真履行的明确信息,使每一个员工都清楚地了解自己在控制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各自的信息传递对象、内容、方式和渠道,以便信息能按既定的路线和层次准确、有序传递。
员工们在日常工作中每天都会接触到一些关键性经营问题,因而他们总是最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1、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遵循会计法规的相关规定,在会计工作的机构与岗位方面进行合理设置,在职责与权限的上面进行合理划分,做到账务分开管理,使得掌管资金的人员,掌管物资人员,掌管账目的人员,三者间形成相互约束的关系。
通过这种具有“分权”特质内控制度的建立,让业务经办人员达到相互监督的效果。
2、正确把握授权的度
作为管理阶层,在经营决策上面要做到独特和权威,在经济行为上需做到廉洁及带来效益。
权利的量度界定在授权当中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为此,需用心遵照现代制度之规定,将公司治理结构良好的建立起来。
一、完善董事会设置
提高董事会成员的专业素质。
提高董事会成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改善董事会整体素质,最好聘请那些熟悉公司主要业务、有专业背景、有能力的人参加,以增强其专业性,当董事会成员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准时,董事会就能较好地判断、识别经理人员的行为,减少信息不对称,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
细化董事会内部结构。
根据中国证监会颁布的我国第一部公司治理准则——上市公司治理准则(2002年)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成员由董事组成。
通过细化结构加强董事会专业委员会职能以及决策与监督程序,为董事会核心作用的发挥提供信息和bet现金下载网的技术支持。
将监事会做实。
完善董事会的设置,还需要做实监事会,从公司治理机制设计上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保驾护航。
完善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应注意几点:一是监事会成员应该具备形式和实质上的独立性;二是监事应具备行使职责所必备的专业知识;三是监事会在充分了解公司重大决策的基础上,应及时作出判断,并将所形成的明确意见传达给董事会和管理层;四是监事会应与董事会内设的审计委员会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明确两者的工作是相互补充的,使监事会不仅做到事后监督而且兼顾过程监督。
强化审计委员会的作用。
要强化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应完善相应的准则、明确其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审计委员会的主要成员是独立董事;再次,审计委员会制度在实施中遇见的问题,离不开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因此实务界和理论界应联合起来加强对审计委员会的研究,为审计委员会的有效运行提供可供参考的操作性指南。
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
作为决策机构的董事会与执行机构的经理层由于职能不同理应分设,应从人员配置上割断董事与经理层的脐带,保证董事会成员的相对独立性。
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董事会必须选出总经理以及以总经理为核心组成的经营者阶层、评估他们的业绩并提出相应的报酬方案,确保经理的经营活动合法、合规并符合全体股东的利益。
二、建立反向制衡机制
在现代公司治理中,反向制衡也至关重要。
在保障董事会核心地位的同时,也应该建立反向制衡机制。
决策与执行相互分离是内部控制框架中不相容职务分离的五大内容之一。
这种分离不仅包含了当事人间的相互制约,而且还包括反向制衡。
反向制衡机制需要借助法规来建立。
国家有关公司治理的法规和企业的公司章程中应明确规定总经理有权抵制股东会或董事会(股东或董事)抽逃资本、利用关联交易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等违法行为。
三、加强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企业除了要编制高质量的预算之外,还应制定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包括编制程序、修改预算的方法、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方法等,积极推进全面预算管理——融合新的管理思想与模式的预算管理。
一是全面预算管理要与公司战略结合。
二是重构组织结构。
三是建立预算决策机构,即在董事会下设预算管理委员会。
四、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要使公司的内部组织、岗位乃至整体的行为及其结果始终保持与公司的目标一致,就必须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方法。
一是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
二是科学的目标管理。
这样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公司的目标。